人力资源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其中之一,就是使用价值的互相贡献。这一定不是所有人不假思索地认为,保险公司就是利用,就是榨取,这种认知太狭隘。能成为甚至是世界强的金融机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独到之处,对你有用,拿来用就好了,少去评价。人才身上有企业需要的,企业平台与有人才所需要的。今天我们聊聊,在保险公司工作会带你的那些能力——学习能力、逻辑判断、语言表达、管理能力、自律能力、创新能力。
学习能力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其实是从自己的最高学历毕业之后才真正开始。不然为什么许多人常常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当然应该针对“少”的部分有针对性地去学习。而此时并不是知道了“学习是有用的”,而是更加明确了“学什么才更有用”。然而,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几乎是如此痛恨学习,发誓再也不想捧起书本。你就应该知道,为什么身边有大成就的人那么少了。首先,他们没有多少学校的求学经历,自然不知道什么叫成就感。再次,就算有在校的求学经历,而在毕业后拒绝求学,也同样不知道成就感对人生有多大价值。他们内心最直白的体验是失落感。失落感来自何处,大部分人又不去深究,自然身边集大成者少之又少。而那些连失落感也不知为何物的人,肯定不是你的合作伙伴,这样的人一个都不要有,只有放弃掉。
我在上初中时用的数学课本与其他班级的十分不同,我们采取的是自学教材,上课安静得很,前30分钟自学做题,最后15分钟才对题,讲解,下课。想想那时才13岁啊,你说当时有什么方法论,一定纯属胡扯,我们就是那届初中的小白鼠,只是我很庆幸我当了小白鼠。记得一次重感冒,一周没有去上课,但是数学一点儿都没有落下,回去上课后,我的数学老师廉老师大为吃惊,而我丝毫没觉得那些题有多难。也许那就是现在讲的自学能力吧。
当我们成人后,自学能力可能是一切成长的关键。还好保险公司是“素质教育”——需要什么、教什么、你就学什么。可惜的是,太多的人需要什么明摆着,却只知一味地要、要、要,全然不顾自己有什么,你想有的便自当学习,这个道理合理到了、简单到了无需解释,可是这20年来我劝过了那么多“高龄”从业人员,得到的答案要不是沉默,要不是“我年龄大了记不住”等答案,这个回答如此地合乎生理,我都无言以对。
学会任何东西时,都要尽量杜绝“选择性输入”。这是我们大脑的一个运行机制,具体表征在很多人身上都有体现:他们只能听到自己喜欢听的,只能看到自己想要看的。其实,这个机制算不上缺点,很多时候,它对我们来说属于“自我保护功能”。然而,对于一个致力于发展、努力向上的人来讲,“选择性输入”是一个可怕的敌人。所以有很多人在保险公司走过一遭对其运作机制多有意见,“永远不被洗脑”是他们最引以为傲的事情,因为他们实在从保险公司没学到什么东西,只是在延续他们入司之前评论的习惯而已,同时离司……
所以,常常让这个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就是停滞。对抗本能就是成长,就是习得的过程。
所有的学习过程从进展方式上来看都是类似的,但它并不为所有人了解。一个说不上太蠢但也足够蠢的幻想是:只要努力,就可以不断地进步。实际上,在学习的时候,进展和时间的关系肯定不是线性的——想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基本没戏——你又不是钟点工。
这个关系曲线更可能是阶梯状的:学习过程中有很长时间一点进展都没有,但从某一刻开始突飞猛进,而后又是长长的一段所谓“瓶颈期”。许多人往往在只行进了一小段后,就因为觉得进展“过分”缓慢而开始动摇,以至从来不曾体会“突飞猛进”的感觉。然而,这样慢慢动摇直至最终放弃的人,在其漫长的一生中总是会遇到身边的某些人正在“突飞猛进”。在不愿意承认自己曾经犯下错误的情况下,那些最终放弃的人会给自己一个貌似“最合理”的解释:“他肯定有什么窍门!”
其实,聪明的你是知道的——他有吗?
逻辑判断
我从小就喜欢看推理性小说,最喜欢的就是《福尔摩斯》,引人入胜,最想习得的就是福尔摩斯惊人的知识面和连接蛛丝马迹的现象作为准确分析判断的能力。虽然一直没有成为福尔摩斯式的人物,但是总觉得从中学到了些什么,或者最应该习得就是逻辑判断能力。
这种能力在寿险从业中重要吗?
十分重要!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听公说公有理,听婆说婆也有理,但是你无法判断出来谁的道理更客观,更站得住脚,甚至把你原本的道理也说服了。你瞧,大多数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只是觉得都有理,最可怕的是我们没有往下深究,我们没有发现,我们根本就没有“主意”,听谁的都对。
这源于:
一是我们从小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逻辑训练,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根深蒂固,但可能是错误的思维模式,现在不只是要学习新知识,还要纠正很多错误的观念。有时候感慨,也许小学生来学,反倒比我们更容易接受这些知识吧?
二是现代逻辑体系源于西方,这些推理、论证的规则是他们制定的,与我们中国人在一些问题的认识上确有不同。
三是工作以后,对很多概念,再也不深究了,用过时的基础概念和听说的事情去解读新的概念,就似乎翻书本找答案已不是我们这个年龄的人该做的事情了。
生活中很多人的道理根本经不住推敲,有些是茶余饭后的闲嗑倒也不必较真,但是像客户对保险公司的非议这类的问题,如果也不深究,客户还真就被错误观念一直带跑偏了。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保险公司倒闭了怎么办?我用银行的单利存50年都比你们那个复利划算?得了病就不治了,死了还要那么多钱干什么(伴着戏谑式的调侃)?我把钱放在高利贷那儿,比保险收益更高(其实你离开后他也未必放高利贷)!保险公司都是玩老百姓的钱的(难道银行不是吗?)。
你看这些基础性问题直接导致话题无法推进下去,你说你不学习清晰的概念,不是被客户用江湖思维一直牵着鼻子走吗?
官方又没有教材,没有标准答案,不制定标准,导致很多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代理人们都不知道该相信谁了。
语言表达
你一定要知道,语言表达并不是沟通能力的全部,只是单方面传递信息而已。然而,单就是传递信息而言,很多代理人已经是不合格的了。如果说到沟通能力,还有“是否会听话”,进而针对听到的信息做出合理的反应,推动继续沟通达成目标的能力。
我们就只论语言表达——
尽管很多人都说上帝造人给了人一张嘴,两只耳朵,但是要想得到对方回馈,得先问话,问话也是语言表达。建议学习怎么说得更好听,更让人爱听的第一步,要参考苏洵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第二步再参考苏洵的后半句:“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
在学习说话期间,难免失言,不能因为有失言可能,就不说,或太过小心翼翼,而不敢张口。大胆讲出来,反思整理,才可能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这一切一定要以多说为前提。不要妄想一次性、通过短时间学习就把话说得准确无误,至少我从未遇到这样的人,也许你遇到过,但你成为得了那样的人吗?
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的炼就,首先是自我管理的修炼。有自我管理的深度体验,可通过换位思考,对人性弱点和优势的把握,以榜样的心态、引领的姿态、辅导的方式提升对他人的管理能力。
保险公司比较强调管理,而对自我管理强调的并不多。当一位普通代理人晋升为主管后,小主管晋升为大主管后,由于下属增加,自然想到的便是如何管理,而从未被提醒是否应清醒地认识到管理自己,以及认识到管理三位属员和管理十位属员的不同之处。深度挖掘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足可以在管理他人时,映射自身。你一定要知道,不出意外的话,我们都是普通人,普通到了我们犯错的过程和动机与他人是如此的相同。仅凭这点,你大体可以判断事物的发展进程、出错点、提醒点和未来一定需要处理的危机。《论语·颜渊》中讲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互为镜像。同样适用于此。
我记得在余世维的书中曾经讲过,一个助理升职为副总后,是否去请教前任副总的在职体验——这不仅是一个请教的过程,更是一个发掘管理对象变化后对自我要求变化的过程。是不屑,是不知,是无人提醒,是怕遭遇回绝,总之,大部分代理人确实没有这样去做,清楚的事实是,在一位代理人之前有无数的前辈和前车之鉴。最后,导致同样的问题总在同一职级中频繁出现,而晋升前却没有任何思考准备和技术准备。
自律能力
代理人增员时,常讲这个行业很“自由”,不影响你接孩子、照顾家,更有甚者讲,有单交就交,有空就来听听早会。
结果是——这样被带进来的新代理人没有几个最后留了下来。这样增员很简单,简单到了,留存结果很“复杂”。所有的推荐人,你应当十分清楚,没有一定的自律能力,是无法按照规律稳步地、耐心地成长。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代理人,用这样的思路去增员,配合着高的增员奖励方案——要么奖给新人,吸引进来“三月俩月”的,要么奖给推荐人,“有动力”,结果团队“虚胖”,体质却更差了。
为什么明知这样的增员存在着巨大的隐忧,还要这样去呢?答案很简单:技术含量低,入司速度快——你不这样做,同业把人都带进去,就没我什么事了!事实上,就算在一个县城,哪家公司再强势也不会把人全增过去。那么,留存呢?为留存种下的苦果呢?大浪淘沙呗!从业之初的定性基本决定了新人对这份工作的重视度和用心度——师傅都这么说了,而且又容易复制(其实毫无专业度可言),当然要听师傅的喽!
一句古谚: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应该讲的就是入门时师傅引领,进阶时靠个人修行。个人修行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自律。而自律又来自于对这件事的重视度。一个自律的代理人必然养成良好的从业习惯,会判断并调整大部分干扰和影响这份工作的事情,并不是全部为保险工作让路,而是把主要时间投入到保险事业中,而少受或不受外界负面的干扰,形成个性化高效的保险工作安排。
自律应该是影响多快能够入门的关键因素。
创新能力
对于创新的理解,有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方面不同的解读。但不论是从哪个角度来认识,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和条件,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
上述加粗字体构成了创新概念的要素:
已知的信息和条件:一个新人对于行业认识尚浅,显然创新一定不是“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或“道听途说”状态下的行为。
突破:仍然是了解基本概念和熟知常识情况下的行为。由于人类特有的器官——大脑在掌握了大量基本事实后,会产生联想的能力,有些是荒唐的,但就荒唐本身而言也是一种突破。
新颖、独特:创新活动的核心是“新”、“特”。每年市场上总有药厂研制出一种新特药,对治疗某某疾病有特效。药本身的功效到底如何不讲,单就产品(药就是一种产品)而言,区别于以往市面上见到的产品特征才能称得上“新特”。所以创新本身一定要投入成本(时间/资金/精力)、技术、知识,否则最多称之为“改进”而已。所以你要搞清楚改进与创新的区别:改进是创新的前奏。
有价值:创新方法包含试错法、六顶思考帽法、大脑风暴法、6西格玛管理等。比如试错法,就是不断尝试的过程。而直到产生出新的产品,并且对人们有价值贡献,才可以说明是成功创新。它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效益提升,是价值的现实反应。而且可以大面积复制,否则由于成本过高,复制难度过大,当然无法实现价值的量产。
创新能力,我自认为应该是在“一万小时定律”基础之上完成的工作,至少是对所从事工作建立正确的认识过程中,同步完成的工作,是一种对行业认知的延伸,也是真正成为一个行业信徒的过程。
不要听信在保险公司只有挣钱——那些没有收获的收入,是极短暂的。收获的种类很多,收入的品种却只有人民币,要收入更需要有收获,收入背后隐藏着的恰恰是长久支撑收入的一切能力。#从事保险的能力#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原创不易,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