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上保险 >> 上保险介绍 >> 正文 >> 正文

去银行买保险靠谱吗如何避免踩坑

来源:上保险 时间:2022/10/5

相信很多读者都有过去银行买保险踩坑的经历,“存款变保险”的新闻也不时见诸报端。那么,去银行买保险靠谱吗?

其实银行卖保险由来已久,始于上世纪90年代,但一直进展缓慢。直到年监管部门允许一家银行同多家保险公司合作之后,银保渠道的业务才得以突飞猛进。

据了解,银保渠道的产品一般集教育、养老、投资、保险等多个功能于一体,甚至还有万能账户累积生息加持,兼顾理财与保障需求,既能获得一定的收益,还可享受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的保障。

因此,银保产品深受部分客户喜爱。据中国银保监会统计,年仅华夏人寿一家保险公司就通过银行代理渠道卖出高达亿元规模的保险,前海人寿、天安人寿、国华人寿等保险公司的银行渠道保费收入也在亿元左右。

然而,这并不代表去银行买保险就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其间依然暗藏风险。监管部门多次发布防范银保渠道产品销售误导风险提示称,个别金融机构、保险销售人员的销售误导行为,影响行业形象,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为此,中国银保监会提醒保险消费者,购买银保产品时谨防混淆产品类型、夸大产品收益、隐瞒产品情况等销售误导行为。

今年3月18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年2号行*处罚决定书显示,邮储银行如东县支行销售人员存在“对分红型保险产品承诺固定收益”的问题,在投保单号为****和****(人保寿险“鑫禧”两全保险)的业务视频中,销售人员介绍“这是一款收益保证型产品,2年不退保,且中途不领取,年化综合收益率可达3.2%-3.4%”,但实际该产品的分红是不确定的。邮储银行如东县支行因上述欺骗投保人的行为,被银保监会作出罚款30万元处罚。

同一天发布的年3号行*处罚决定书显示,农业银行在代理保险业务中,存在销售行为可回溯制度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一是销售人员未出示投保单等相关文书材料,视频中无消费者签字过程;二是销售人员未出示展业证或身份证明;三是销售人员未向投保人宣读或未完整宣读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四是销售人员未提醒消费者如实填写投保信息及不如实填写的后果;五是销售人员未介绍产品责任等基本信息;六是销售人员未在镜头前清晰展示投保单等相关文书材料,视频中未清晰展示消费者签名。据此,农业银行总行和3家支行合计被银保监会作出罚款万元处罚。

鉴于保险产品和银行理财产品有很大的不同,银行理财经理和保险业务员不会告诉你,投资型保险一般周期非常长,5年到10年甚至几十年,期间不能自由存取。如果提前取出,会被当作中途退保,只能退回“现金价值”,有可能导致本金受到较大损失。

那么,去银行买保险如何避免踩坑呢?

1、不要被高息诱惑。银行理财经理和保险业务员在推销的时候一般不会明确告诉你这是保险产品,而是告诉你“利息比银行存款高”,隐瞒保险产品的分红是不确定的。

2、辨别产品的发行主体。保险产品的发行主体是保险公司,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主体是商业银行,由此可以辨别是银行理财产品还是保险产品,这是二者的本质性区别。

3、巧用保险犹豫期退保。万一踩了坑,稀里糊涂买了不适合自己的保险,也可以巧用犹豫期退保,大多数保险产品都有15~20天的犹豫期,只要在犹豫期之内退保,本金是可以全部退还的。

4、受误导欺骗可正当维权。如被销售误导或受到欺骗错买了保险,并非无计可施。可以保留相关证据,到当地银保监局进行信访投诉,或拨打银保监会消费者投诉维权热线进行投诉,也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文/王皓)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