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中国内地已有3亿人购买长期人身险保单,被保险人接近6亿丨《亚洲保险业发展报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致鸿北京报道
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全球各大区域保险业在疫情中的表现出现明显分化,中国内地保险业较好通过了疫情考验,主要指标都处于亚洲保险业前列,已成为全球保险市场的中坚力量。
年中国内地保费增长率为6.1%,增幅比亚洲保险业高6.4个百分点。不过,尽管中国内地保险市场在疫情中依然保持高速增长,但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健康险业务增速明显高于其他险种
《亚洲保险业发展报告》显示,-年,中国内地保险收入年均增长25.9%,较同期GDP增长速度高约15个百分点。截至年末,中国内地保险公司总资产共计亿元(亿美元),较年同比增长13.3%。
过去一年,中国内地保险市场虽然受到很大冲击,但得益于疫情控制及时,经济恢复较好,保费总收入仍保持增长。根据瑞士再保险数据显示,年,中国内地保费收入为.74亿美元,相较于年增长了3.6%,增速回落了5.4个百分点。中国银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年,中国保费总收入为亿元,总额较上年增长6.1%,增速则大幅回落了6.1个百分点。虽然两家机构统计数据存在差异,但关于中国内地保险市场受疫情影响增长放缓的结论都是一致的。
由于业务性质和经营模式不同,不同险种在疫情期间表现也相差较大。其中,财产保险业务与实体经济相关性更强,受疫情冲击相对也更大。据中国银保监会统计,财产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为亿元,总额较上年增长了2.40%,增速较上年回落5.8个百分点。
寿险业务虽然传统面对面销售模式因隔离措施受到抑制,但得益于线上销售迅猛发展,全年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亿元,总额较上年增长5.40%,增速较上年回落4.4个百分点。
健康险业务得益于疫情下人们的健康保障意识增强,全年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亿元,总额较上年增长15.66%,增速明显高于寿险、产险、意外险等大类险种。人身意外险业务则因人们活动受到抑制而造成需求明显减少,全年仅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亿元(亿美元),较上年减少0.08%,是中国内地唯一收入下降的险种。
疫情出现明显增强居民投保意识
《亚洲保险业发展报告》指出,总体上,中国内地保险业风险总体可控,偿付能力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中国银保监会数据显示,年末,纳入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审议的家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为5.1万亿元,同比增长12.4%;最低资本为2.1万亿元,同比增长13%;净利润为亿元,同比增长1%;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3%,同比下降1.4%;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3%,同比下降2.5%。人身险公司、财产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的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6%、.9%和.3%。
为应对疫情冲击,中国内地保险业加大了科技投入,数字化进程明显加快。德勤《保险行业展望调查报告》显示,有79%的受访者认为,此次疫情凸显了公司数字化能力的薄弱和转型计划的不足。即便一些公司已经对业务转型计划作出了调整,仍有高达95%的受访者希望能够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以增强抗风险能力。
此外,疫情出现明显增强了中国内地居民的投保意识,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一般来说,居民投保意识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
首先,居民的金融素养影响保险购买意愿。商业保险购买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商业保险同时具有保障和投资功能,居民需要获取和分析参保信息帮助权衡风险和预期收益,在此过程中金融知识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保险产品定价、保费计算及赔付计算模型较为复杂,理解和认识保险合同条框也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艾瑞咨询发布的《保险新周期:中国保险用户需求趋势洞察报告》指出,在未购买保险的人群中,36.0%是因为对保险不了解,28.8%是因为从未将商业保险作为理财配置的可选项目。近年来,在金融保险知识普及宣传影响下,中国内地居民金融素质有了显著提升。
其次,保险行业的低声誉已成为影响中国内地居民投保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保险制度和监管的完善,保险行业的规范程度得以上升。但由于保险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代理人有卖出产品的冲动,部门代理人专业知识缺乏,对保险虚假宣传现象依然存在,这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调查显示,有30.6%的居民是因为对保险好感度低,投保容易理赔难,而放弃保险购买。随着监管部门不断加强保险监管,规范保险行业的发展,居民保险购买意愿也明显增强。
最后,家庭经济状况会影响商业保险参与决策。家庭收入的增加和资产的积累会增加家庭商业保险购买的可能性。一方面,保险购买存在一定的财富门槛效应,只有家庭收入和财富水平足以维持基本生活所需才有购买保险的欲望和能力;另一方面,财富水平越高,参保的平均成本越低,成功规避风险带来的预期收益越大,在未购买保险的人群中,有21.5%的是认为商业保险价格超出个人接受范围。随着中国内地家庭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居民购买保险产品与服务的能力也不断增强。
业务模式转型和保险产品重构
《亚洲保险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内地保险市场发展迅速,保费收入规模已居世界第二。截至目前,中国内地已有3亿人购买长期人身险保单,被保险人接近6亿人,商业人身保险覆盖面达到42.7%,风险保障总额超过万亿元。
但是,这一排名更多的是中国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反映。因为年,中国内地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分别为4.5%和美元,人均持有人身险保单数不足1件,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水平,也大幅低于全球保险业的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随着居民金融素养、投保意愿、投保能力的提升,保险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势头还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即使按当前全球平均保险密度计算,中国内地保险市场仍还有3.5万亿元的增长空间。准确把握宏观环境和业务模式变化,根据自身特征尽快完成业务模式转型和保险产品重构,是对中国内地保险机构抓住发展机遇的关键所在。
对于寿险业务,首先要重点 其次,要特别 此外,要高度重视精英营销趋势。当前,中国内地保险普及率低、居民对保险接受认可度不高,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保险营销方式有待改进,因此未来保险公司在做好产品的同时,也要逐步提升保险营销人员的能力。年1月1日起,《保险代理人监管规定》正式生效,引入了“独立个人保险代理人”概念,更是凸出了保险营销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保险机构之间的竞争就是保险营销团队之间的竞争。
在该方面,值得 在非寿险业务上,首先要特别 其次,要重视金融科技的投入和应用。年5月21日,中国银保监会印发《关于推进财产保险业务线上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年,车险、农险、意外险、短期健康险、家财险等业务领域线上化率达到80%以上,其他领域线上化水平显著提高。目前,可供客户网上购买的财产险险种很少,渗透率很低。
要解决当前非寿险的亏损问题,就需要改变财险公司的粗放经营模式,转变经营理念,加快保险业务数字化转型,推动行业由注重规模和增速的外延式增长,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式增长转变,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