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上保险 >> 上保险优势 >> 正文 >> 正文

千百年前的保险是什么样子时光荏苒,保险依

来源:上保险 时间:2022/8/15

虽然现代保险制度起源于意大利,但是保险在咱们中国古代,很早就已经萌芽了。

在《礼记·礼运》中有这么一段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意思就是,让老人能够安享晚年,让壮年能够人尽其才,让幼子能够茁壮成长,让没有妻子的男人、没有丈夫的女人、没有父母的孤儿、没有子女的独老、身体不便的残疾人,都能够有所供养。

这不仅是古代,也是现代保险的核心思想。

在我国古代,早就已经建立起了初步的“民间互助+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的基础架构。

01古代民间互助

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有一个村落,每隔几年就会发生旱灾导致欠收。村民在正常年份勤劳耕种,不愁生计。但是遇到旱灾,生活就会陷入巨大的困境,甚至不少村民因此饿死。

于是,有智慧的长者给村长建议。在村里建一个粮仓,以后丰收的年份,每家每户都拿出一小部分米粮放入粮仓囤积起来。到了欠收的年份,村里就打开粮仓供给村民口粮。从此以后,这个村里几乎就没有再因为干旱欠收而饿死的情况。

看到这个故事,是不是有点熟悉。这就是原始的“互助保险”,跟现在的“相互宝”的理论基础是一样的。宗旨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耕三余一”的思想。《礼记·王制》中也提到:“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意思就是耕种三年,积蓄一年的粮食。这就是面对对自然灾害的“保险”意识。

另外,我国自古“尊老重贤”,我们时常也在电视剧中看到,“卖身葬父”的桥段。可见丧葬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民间因此逐步发展出了名目繁多的丧葬互助组织,比如老人会、长寿会等等。加入组织的会员之间相互约定,会员本人或者其亲人身故,由会员共同出资办理丧葬。

即便是到了现在,有些少数民族和偏远地区依然保留着这种丧葬互助。这也可以认为是现代人寿保险的雏形。

02古代社会保险

古代跟现代不同,现代人不缺吃穿,想的是怎么丰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但是对于古代的老百姓来说,“养家糊口”才是最重要的。朝廷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往往成为农民起义的导火索。

所以古代*府开展的最重要的“社会保险”,就是“赈灾救济制度”。

早在夏商时期,*府就已经有了后备仓储的雏形,周朝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建立了多级后备仓储,战国时期仓储制度更为普遍化。再之后的历朝历代也都延续并进化着这种仓储制度。比如汉代的“常平仓”、隋朝的“义仓”、唐朝的“正仓”等等。

在洪荒年间,民不聊生的时候,*府的仓储制度可以很好的解决老百姓的生计问题。这就是古代最重要的“社会保险”。

03古代商业保险

我们现代人都知道,光靠社保是不够的。古代人虽然眼界不及现代人开阔,但是这个道理还是明白的。

所以,除了社保以外,古代社会也逐步发展起了“商业保险”。

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镖局。其本质就是一种“财产保险”。

古代的物流没有现代发达,商品货物运输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路途中的各类天灾人祸也在所难免。商人们向镖局缴纳一定的押运费用,也就相当于购买了保险。镖局收了“保费”后,负责押运货物。如果路途中发生盗抢、灾祸等导致货物受损,则会进行赔偿。

当然,古代镖局的实力远不如现代的保险公司。可想而知,古代的“跨区域贸易”风险是相当的高啊。

除了镖局,古代还有一些商业组织,例如清朝末年鸭绿江上的“艚船公会”。

风调雨顺对于内陆人民来说是丰收的保障,对于出海航运的船员和打鱼为生的渔民来说,则是生命的考验。所以,古代人对于“龙王”、“妈祖”有着极高的信仰。但是,光靠信仰是无法趋吉避凶的。

当时鸭绿江流域的艚船如果稍有疏忽,可能就是船毁人亡。而代理商、船商和船员之间并没有现代的劳动保障关系,说白了就是“各安天命”。

于是,艚船公会就应运而生。只要会员缴纳一定的会费,相当于是保费,就可以在船只遇难后得到经济补偿。这可比求神拜佛有意义多了。

这样的江运(海运)保险在国外也是早已有之,14世纪欧洲出现的海上保险就是现代保险制度的起源。

04后记

保险的思想早已流传了千年之久。现代的保险制度也是在古代基础上,不断发展进化而来,是老祖宗们智慧的结晶。保险帮助我们转移风险的价值是不可否认的。

可是,现在保险行业的一些问题,又让买保险需要有移山填“坑”的精神,买完后还可能提心吊胆。

但话又说回来了,不买保险虽然不会踩别人的坑,但是又成了自己给自己挖坑。保险公司的坑还可以跨过去,但自己的坑该怎么跨越呢?我们应该学习古代人对抗天灾人祸的精神,遇到难题,迎难而上,而不是逃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