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上保险 >> 上保险前景 >> 正文 >> 正文

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绿色保险和保险绿色化

来源:上保险 时间:2022/10/22

来源: 财经

原标题:绿色保险和保险绿色化的思辨与逻辑

从目前来看,绿色保险发展低于社会各界预期、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需求,已成社会共识。特别是在年我国提出目标以来,绿色转型发展进入到新进程新阶段,力争完成目标时间的紧迫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对绿色金融体系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支持作用提出了更高标准、更深层次的需求,让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在应用与供给不足方面的问题进一步突显出来,尤其是在环境和气候变化所引发的人身财产损失风险和经济转型风险持续上升、管理和应对相应风险的难度逐步加大的全球宏观背景下,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供需缺口持续扩大的问题越发严峻。

自年我国开始打造可以全面、稳定、高效、深度支撑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绿色金融体系以来,聚焦服务绿色产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各类金融工具均得到了较为明显的发展,对助力污染防治、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从绿色金融体系内部来看,相较于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的快速推进,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应用仍多处于局部、分散的试点探索阶段,*策性强于商业性、标杆性大于实用性的特点突出,投资端与保障端的功能失衡,风险保障作用还没能充分释放,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尚未建立,对于绿色转型发展的推动作用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从目前来看,绿色保险发展低于社会各界预期、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需求,已成社会共识。特别是在年我国提出“30·60”目标以来,绿色转型发展进入到新进程新阶段,力争完成目标时间的紧迫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对绿色金融体系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支持作用提出了更高标准、更深层次的需求,让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在应用与供给不足方面的问题进一步突显出来,尤其是在环境和气候变化所引发的人身财产损失风险和经济转型风险持续上升、管理和应对相应风险的难度逐步加大的全球宏观背景下,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供需缺口持续扩大的问题越发严峻。

从全球来看,绿色发展理念已被主要发达经济体纳入到发展规划中,能否在绿色发展新赛道上占有 的位置,可能会深刻影响世界贸易的新格局。对于我国来说,加快推进绿色发展不仅关系到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建设,还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因为如此,我国绿色发展尤其需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满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绿色保险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需要着力打造更具支持效能的框架,输出更有针对性、更丰富、更多样的产品和服务,以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但从市场机制来看,如何切实推动绿色保险走好、走稳、走深,事关保险业能否在全新的发展体系下重铸行业的核心价值,事关保险机构能否在新的发展业态下重构核心竞争力、实现经营利润的持续稳定增长,这对于行业内每家保险机构来说,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重大战略发展问题。

01充分认识绿色保险的广阔发展前景

当前,随着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如何引导保险业更好参与到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创新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的类型,不断提升绿色保险渗透率,加快提高绿色保险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不仅是补齐绿色金融体系短板弱项、增强绿色金融体系赋能绿色转型发展质效的关键,也是推动保险业服从服务国家战略、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提升全社会应对环境与气候变化风险以及转型风险的能力和韧性的核心。因此,绿色保险怎么迈好步、走好路,对于保险业、绿色金融体系、绿色转型的长远发展都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从历史经验来看,保险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风险分散的稳定器。在当前碳基社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保险业作为投资方、保险方、风险管理方,贡献了极其重要的力量,特别是其不可或缺的风险保障功能,在人类近代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保险业对风险管理的独特作用,其他金融工具至今也无法替代。可以预见,在未来低碳、甚至零碳社会的发展进展中,保险业仍将扮演重要的角色,继续承担社会风险防护网的重任。

从发展趋势来看,一直以来,污染治理、气候变化应对、生态保护等与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高度相关的几个重要方面,在我国都属于公共领域,以往主要由*府承担治理和资金筹集的职能。但随着近年来我国进一步明确*府市场之间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府作用。大量原来由*府全面承担的职能,开始由市场承接大部分相应的功能,以充分发挥市场的效率性和灵活性,实现管理治理的提质升级。另外,通过引入多层次、多渠道资金的支持,还可有效缓解*府财*支出压力。从目前来看,在污染治理、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长期存在的社会治理空缺,需要由合适的机构来尽快参与进来。综合各方面情况来看,虽然各类金融机构都已开始在这些领域寻找自身的立足之地,但只有保险机构与这些领域社会属性和保障性功能的适配度 ,未来的发展空间 。

从禀赋特征来看,保险业在污染治理、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先天的发展优势。保险业在全社会范围下管理风险、分散风险的特点,使其在商业经营中表现出鲜明的社会属性,常常能够发挥出与*府管理公共产品异曲同工的效果,其间接形成的社会价值具有较强的普惠性。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这些领域,保险公司实际上承担起了部分*府的社会治理功能,从已有案例资料来看,保险公司的效率更高、效果也更好。

从我国来看,目前,保险业在绿色发展转型一些重要领域的应用虽然只是崭露头角,但已经显示出强大的活力和生命力。比如说,在一些园区已经全区实现投保的、助力污染防治的环境安全责任保险、在部分地区试点用于促进低碳发展的绿色建筑保险、应对灾害的气候指数保险等等,都已经发挥出较好的风险管理效果。随着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气候风险应对等方面应用场景的进一步丰富、多样,作为解决公共产品问题的重要市场机制和现代管理工具,保险业将面临一个全新的战略发展机遇、一个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关口。

从发展的视角来看,在我国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过程中,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的应用空间将极为广阔、市场规模庞大。从业务端来看,不仅已有的产品和服务需要绿色转型、绿色升级、绿色再造,更为重要的是,伴随绿色发展持续推进催生的新型保障需求,尤其需要保险机构去积极的创新开发相配套的产品和服务,从长期来看,后者的市场空间和机遇更不可估量。同时,从管理转型来看,为适应新业务新模式而带动的投资与设备更新,以及保险科技的创新和深化应用,都将为整个保险产业链和价值链带来全面提升的价值空间。

02深入理解绿色保险的价值形成逻辑

一直以来,保险业的发展都是以经济社会需求变化为导向,比如,在行业发展的早期,大陆间贸易的蓬勃发展,催生了海上航运保险的快速发展;再比如,围绕汽车开发的一系列保险产品和服务,在有效提高车内人员和车外行人抗风险能力的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交通运输的效率、提升了经济运行的效能。由此可见,经济社会的发展将催生出新的风险保障需求,而保险业创新、丰富、完善提供相应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既是行业的价值所在,也是行业安身立命之本。

从发展逻辑来看,当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由量变转向质变,由高碳基社会向低碳基社会、零碳基社会转型发展的进程中,保险业也要实现根本性的改变,才能适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代新阶段新方位。这也就意味着,保险业要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变化,在环境保护、气候应对、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持续扩大提供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的份额和比例,比如,在绿色建材、绿色建筑领域,再比如,在巨灾防护领域。从国内市场情况来看,虽然相应的风险保障需求规模庞大,但可供选择的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还明显不足。

以气候灾害为例,应急管理部的数据显示,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地质灾害、风雹、台风灾害为主,全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1.38亿人次受灾,房屋损害损坏近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9,.7千公顷,其中绝收2,.1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5亿元。但从我国历年数据估算来看,除部分地区的保险赔付率 可达10%以外,大部分地区仍在3%左右。从世界范围来看,欧美等发达国家灾害的保险赔付率一般可以达到30%-40%,甚至有的地方可以达到50%。从数据比较不难发现,仅气候应对这一个方面,我国绿色保险的发展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如果综合考虑其他几个主要方面,绿色保险的市场体量巨大,创新开发的产品和服务,将为保险机构带来丰厚的商业回报。

从行业特性来看,具备较高的社会价值、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和公共属性,是保险与其他金融工具的本质差别。但也要看到,保险产品和服务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是无法分离的,两者从来都是共生共存,缺一不可。没有商业价值作为支撑,保险产品和服务的社会价值就无法长久,而没有社会价值作为导向,保险产品和服务的商业价值也无法实现。可以说,保险产品和服务从来都是在充分实现其商业价值的过程中, 化满足其社会价值、释放其公共产品特性的。从经济学原理来看,这也符合保险机构商业性的本质特征,即只有实现了长期的商业价值,才能具备了经营的可持续性,才能推动产品和服务的持续迭代升级和完善创新,才能更好满足经济社会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也才能真正做到实现*府、保险机构、企业、居民等多方主体的共赢。

从收益结构来看,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的商业价值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个方面是*府性收益,主要指的是因参与公共领域治理、服务公共发展,由*府提供的财*补贴、税收减免优惠、低息贷款以及其他有利*策形成的各类收益,实际上这是一种来自*府端的服务外包综合补贴。比如说,针对特定地区,由*府集中采购的巨灾保险或者灾害保险项目就属此类。为支持该项目,*府通常会配套提供相应的财*性补贴,并在监管评级、业务资质、产品创新方面给与适当的支持。第二个方面是经营性收益,主要指的是保险机构通过科技、管理、运营等多种手段和工具,逐步扩大保费收入,持续降低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成本,通过技术和研究的迭代升级,提高风险预警、风险评估、风险处置等一系列的风险管理水平,降低风险事件的概率、减少风险赔偿的损失规模,从而实现的盈利空间。第三个方面是声誉性收益,主要指的是因承担了国家或者地方*府的公共性项目,并在服务公共领域管理的过程中,及时、充分的保障了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树立了较好的社会形象和口碑,持续提高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后,形成的隐形收益。

从市场机制来看,*府性收益和声誉性收益,并不具备成为推动保险机构持续创新开发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源动力的基础和条件,只有经营性收益所产生的驱动作用才具有这样的功能,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从*府性收益本身来看,这是一种扶持性*策箱的市场形式,是一种以多层次资金累加形成的*府采购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在市场发展的初期,降低商业机构的试错成本,提高商业机构的参与积极性,逐步培育市场。因此,从市场规律来看,在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市场主体数量相对充足、业务模式相对稳定、具有规模效应后,*府性收益将逐步下降至一个较低水平。这本身是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在国内市场应用的一种变化形式。所以,从这个视角来看,*府性收益本身不具有可持续性和高回报的特点。此外,从我国财*收支情况来看,近年来,财*支出压力持续加大,“十三五”时期五年财*收入总量达到88.6万亿元,五年财*支出总量达到.8万亿元,财*收支差额高达21.2万亿元。其中,仅年财*收支差额就达到6.7万亿元。从相关资料披露来看,我国财*收支缺口持续扩大将是一个常态现象,考虑到财*支出纪律越发严格、规范,以及国家对财*资金使用方式逐步向 滴灌模式转型,用于支持绿色保险产业发展的财*直接补贴,在规模、稳定性和连续性方面,不再具备发展新业态新业务的*策套利空间,而其他间接扶持性*策也会偏向于与业务发展联动的模式。从上述分析来看,依托*府性收益,实现较高绿色保险商业价值的发展方式,必然是走不通的。

从声誉性收益类型来看,声誉性收益是一种附加性的收益,是基于服务*府、服务社会后形成的社会声誉和品牌信用价值,通常存在稳定性弱、培育周期长、不好估测的问题。在稳定性方面,作为*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防火墙,保险机构在服务公共领域、公共项目时,往往需要综合应对较大范围内不同利益取向主体的多样化诉求,一旦管理不善、处置不当,形成声誉风险事件,已积累的社会形象和品牌形象可能会彻底坍塌。在培育周期方面,建立行业 的形象需要较长时间的精心培育,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较长时间跨度的管理,容易削弱抗风险韧性,对突发事件衍生各类风险的处置,常常对保险机构经营和管理带来较大挑战。从价值层面来看,声誉性收益是一种潜在收益,会计科目上会以商誉处理,但客观来看,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此外,最重要的是,声誉性收益的底层支撑,依然是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可靠性,归根结底是要在经营性收益上衍生出新的社会形象和品牌价值,并不会单独存在。

03整体把握绿色保险的渐进发展路径

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在发展空间、发展方向和发展核心确定后,如何把握好发展节奏、找准发展路径、聚焦发展目标就成为推进该领域发展的关键环节。具体到绿色保险领域来说,需要建立具有可持续、稳健、具有自我迭代能力、适合保险业特点的商业化经营模式,形成具有长期性特点的经营性收益和回报,对冲保险机构在新市场新领域新业态的试错风险后,让保险机构仍保由足够的创新发展动力,持续拓展这个新的蓝海市场。

从商业逻辑来看,保险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业务模式、盈利模式、管理模式、产品研发模式以及监管模式,在现有基础上重建全新的商业经营模式,并推动整个体系的变革转型,并非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的,有大量的现实问题需要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转型风险以及由风险外溢形成的系统性风险就不容忽视,特别是在保险资金已成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来源的情况下,保险资金投资方向调整,极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造成资本市场的波动。

总体来看,要想构建可行稳健的、以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为主体的商业经营模式,需要保险机构立足自身的发展阶段、发展类型和发展禀赋,全面统筹规划现有条件和资源,设计与本机构高度适配度的、渐进式发展转型路径方案,以逐步缓释由转型带来的不利冲击,推动保险机构逐步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的服务支持能力,持续提高保险机构在新领域新环境下的核心竞争力和适应力。具体来看,保险机构转型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1在顶层设计方面

从市场经验来看,公司战略制定和调整的成功与否,是决定公司未来发展成败的关键,特别是在行业发展转型的初期。由于对行业趋势预判失准、错估、甚至是在面对转型阵痛期时犹豫不决或者执行不够坚决,很多商业机构错失了转型的重要窗口期,在全新的市场格局下,轻则失去市场份额、重则出局。对于保险机构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公司战略规划中,完整的纳入绿色发展理念,并将其作为中长期发展的核心导向,明确向绿色保险转型发展的决心,并围绕绿色发展转型制定阶段性的总体目标。其次,为提高战略决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降低战略实施的阻力,持续跟踪战略推进的成效,可考虑设置专门的机构,统筹研究公司在转型中所面临的风险挑战,以及可行的解决方案,为公司提供研究支持。 ,保险机构也可以考虑借助外部的研究咨询机构,寻求专业的咨询服务和系统支持,为公司设计一体化的转型方案,提供转型实施的管理技术和管理工具,并持续对公司转型进展进行跟踪评估。

2在资金运用方面

从国际经验来看,保险资金是抚平资本市场长期波动的重要压舱石,其资金周期较长、成本较低的特点是其他资金渠道无法比拟的。得益于此,保险资金特别受一些回报期较长、投入成本较高行业的青睐。不过,长期以来,这类行业种高碳基行业的占比较高,比如,在传统能源领域、化工领域等等。这就要求保险机构在逐步撤出对高碳基行业的投资时,要稳步有序、择机适时降低所持有的与高碳基行业相关的债券、信托、ABS等各类金融产品规模和占比,避免出现集中抛售带来的资产损失风险。此外,保险机构还需要逐步压降所持有的、具有类似投向的债权计划、股权计划等产品的规模,如果规模较大,可考虑探索创新开发新型的金融工具,创新处置方式。另外,对于保险机构来说,低碳或者零碳基的产业由于出现的时间较晚,技术成熟度相对较低,相关的可靠投资经验还需要积累,如何在新领域较短时间内快速建立可行的投资机制,承接释放的资金,保持收益水平,降低资金持有成本,可能是保险机构需要早日解决的重要挑战。从资金运用转型路径来看,在投资转型过程中,适度投资部分涉绿的行业或者产业作为过渡,可能是一个降低风险的选择,但也需要保险机构综合考虑资金期限错配的风险以及频繁交易带来的成本问题。

3在组织架构方面

组织架构体系是贯彻公司战略部署的重要载体,也是公司战略调整的指示标。组织架构的调整,意味着公司将会在相应的方向投入更多的资源。投入资源意味着要收到产出回报,以证明投入资源的正确性和组织架构调整的有效性,并为后续的资金投入和组织架构调整提供依据。但从绿色保险发展趋势来看,这将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就目前而言,市场还未形成规模,也缺少具有相应经验和能力的人才。因此,要想在未来形成稳定、可持续的回报,对于相应的新设部门需要给与一个适度的保护期,并建立具有递进机制的考核机制,以培育相应的团队,积累经验。同时,对于组织架构调整本身而言,一方面要注重稳健性,要有步骤、有计划的逐步推进调整进程,防范快速剧烈的调整对现有业务、人员、经营等方面稳定性的冲击,激化转型风险,一方面要保持连续性,持续推动组织架构转型,保证公司战略稳步推进、不停滞,避免出现转型不了了之,不仅错失转型时机,还会产生大量的试错成本。

4在产品研发方面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新情况,加快围绕污染治理、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创新研发相应的各类绿色产品和服务,是保险机构首要解决的主要工作之一。但是受限于数据积累不足、数据深度和广度不够,产品和服务研发缺少对风险的可靠测算,导致无法定价产品和服务。而传统的数据收集和积累方式还无法满足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的研发需求。从目前来看,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快新技术新手段的引入和应用,比如说,卫星遥测技术,再比如说传感器植入等。这些新技术新工具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建立相关数据库综合体的目标,并且呈现出数据的时滞性低、连续性好、准确性高的特点,能够较好满足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开发的高标准需求。对于保险机构来说,未来在科技应用领域的投资,以科技应用的深度和广度,系统提升绿色保险的服务质能,将是树立产品价值的底层关键支撑。

5在营销管理方面

通常来说,营销管理体系是围绕产品和服务的特点开发建立的。产品和服务的变化,必然推动营销管理的调整。总体来看,在绿色保险这个新领域,营销对象、营销方式、营销渠道等方面都会有显著变化。对于保险机构来说,针对客户需求设计定制化产品的能力,可能会成为在市场初期抢占市场份额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到了市场发展中期,能否与客户形成伙伴关系,持续挖掘客户新需求,提供新型的产品和服务,可能是树立行业定位的关键。从污染治理、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应对气候变化的风险特点来看,专业的保险经纪公司可能会成为引领市场的重要力量,保险机构能否与保险经纪公司建立牢固的战略同盟关系,可能会深刻影响保险机构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对于保险机构来说,能否建立起配套的业务培训体系,也极为重要。由于产品和服务的明显调整,加快建立具备相应知识体系培训机制的任务难度较大、耗时较多、成本较高。就目前而言,现有的业务培训是围绕高碳基社会,在逐渐探索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于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来说,适用性较低。从市场经验来看,与外部专业研究培训机构合作,借助其在课程体系搭建、课程设计梳理以及课程内容安排等方面的经验和优势,加快建立内外结合、内容丰富、含金量高、指导性强的培训机制和体系,可能会成为保险机构在营销管理方面实现弯道超车或者保持 优势的重要手段。

04绿色保险的最终目标——保险绿色化

虽然,经济学家凯恩斯曾说过,“从长期来看,我们都死了”,试图让商业机构或者社会更多从中短期的视角去制定相应规划策略和*策。但是这个研究视角对于保险业来说,可能并不适用。这是因为自出现以来,保险业就是应对长期风险的重要工具。发展至今,从经济社会长期发展趋势去探寻企业发展方向的理念,已经深深融入保险机构。从较长的时间维度去平滑风险和实现盈利,已经成为保险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绿色保险是否是保险业通向绿色转型发展的可行路径?如果是,绿色保险将引领保险业发展向何处?这些问题都是所有保险机构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如果绿色保险只是一个阶段性产物,无法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目标,那么对于更注重以长期目标为导向的保险业来说,必然不会将其作为全局性、系统性的发展重心。这其中涉及到投资端的资金长期配置方向,负债端的产品和服务研发以及相配套各个环节的大量人力资源和资金的投入。一旦判断失误,前期的投入沉没成本、中期的转型成本以及后期的风险处置成本,规模巨大、难以估测。此外,在下一个赛道重建相应的体系,同样成本高昂,而且不确定性的风险还将倍增。

从更深层次、更长周期的视角来看,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绿色保险到底能够走多远、终点又是在哪里呢?

对于绿色保险来说,它的出现是为了满足绿色发展的多样化、多层次的风险保障需求,所以,绿色保险的发展要依托于绿色转型发展的进程。从中短期来看,在由高碳向低碳、甚至零碳转型的过程中,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是有效应对转型风险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因此,它将与绿色低碳转型同步发展、共同发展。从长期来看,经济社会经过绿色转型发展的改造与重建,将会成为一个以绿色为主体的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变革的越深入,经济社会的绿色化程度就越高。从经济社会发展变革进程来看,一个高度绿色化的经济社会,必然也伴随着一个能够提供全方位和持续输出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高度绿色化的保险业体系。

从发展趋势来看,保险业在助力经济社会实现绿色发展的同时,将会逐步实现产品供给的绿色化、服务供给的绿色化,直至实现行业发展的绿色化,即达到保险绿色化的阶段,才可真正实现行业发展与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的同向同频同步。从本质来看,绿色保险与绿色转型发展不仅在方向高度一致,而且在目标上也完全一致。按照发展逻辑来看,保险业将从提供面向绿色转型发展的产品和服务起步,最终发展成行业全面绿色转型升级,发展为行业生态链、价值链、产业链的绿色化。

就此来看,发展绿色保险将会成为保险业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必经路径。不难预见,绿色保险的渐进式发展,将带动全行业逐步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推动全行业成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历程中的重要支柱和可靠工具。

(作者为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