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上保险 >> 上保险发展 >> 正文 >> 正文

民国保险逸闻趣事数则

来源:上保险 时间:2022/8/17

又到周五啦,大智今天将带各位穿越到民国,与各位分享一些近百年前的保险趣闻。

话说!保险起源于14世纪海上运输行业。

从年的佛罗伦萨诞生了世界上 份具有现代意义的保单开始到今天,已有多年的历史。

而民国时期呢?

保险就在我们国家有了一个蓬勃的发展。

保险在民国时期那是相当有范儿的!尤其是在精英知识分子阶层,比如胡适就曾经为保险题词,为保险著作做序,另一位名人马寅初先生,也曾在年燕京女子大学的讲话中这样说道:“一位将要出嫁的女生让我对于她应当得到什么样的嫁妆发表意见。我的建议是,在座各位准备出嫁的同学不要向父母索求珠宝、房产和田产,这与现代文明有教养的女性身份不符。你们应当要父母为你购生存储蓄的保单,这种保单到期时,可以发展事业、维持生活,比起那些珠宝之物实在强得多。”

OMG~咱们的名人多么具有保险意识!再瞧瞧你们~

1

民国华资之首——华安合群的故事

接着往下说!民国时期经营规模 、业绩 的华资寿险公司叫华安合群保寿股份有限公司。其创办人为吕岳泉,他长袖善舞,交游广阔,凭着超群的天资和勤奋,赢得众多**要人、商界名流的投资与支持,励精图治,努力发展,不出十数年,吕岳泉建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寿险体系,建造了中国人最早也是最宏伟的人寿保险大楼,华安合群的创办成为民族寿险业兴起的标志,吕岳泉因此赢得“中国寿险大王”的美誉。

(华安合群品牌logo)

在当时,这个吕岳泉可是相当了不起的呢!其一生跌宕起伏,堪称传奇。

出身于贫寒:出身于上海一个船工家庭,在永年人寿经理家中做佣人

成长于基层:由英国永年人寿的普通营销员,成长为南京分公司经理

投身于革命:在南京加入同盟会,梦想着将来能够借助寿险造福国民

寿险 楼:建造了中国最早、最宏伟的人寿保险大楼——华安大厦

走向全世界:由南洋华侨入手,让分支机构遍布华侨聚集的海外各国。

华安合群的一大特点是征得了当时*界要人、工商巨绅的支持和投资,最终成为民国时期经营规模 、业绩 、专营寿险业务的保险公司。

吕岳泉的朋友圈涵盖了当时东南地区诸多的*要和名人,像徐绍桢、王人文、沈仲礼、朱葆三、顾棣三、王一亭、陈英士、樊增祥、萨镇冰等,皆是当时国内的知名人物。蒋介石、张学良、孙科等*要人士也曾经为华安合群保寿公司做题词,就连担任过中华民国总统的黎元洪与冯国璋亦曾担任过华安的董事,这些人脉说实话,着实为华安合群助力不少。

华安合群在当时的外滩30号开业后曾先后迁至江西路31号,北京路11、64号等地办公,为了能够给客户展现出一个稳定安全的形象,公司于年时在静安寺路(现南京西路号)置地造楼,新楼由当时在上海建筑领域内享有较高声誉的哈沙德洋行设计,江裕记营造厂承建,外立面呈现为三段式,底层与二层间由六根多立克式柱子撑起,显得气魄雄伟,二层进门后那个带有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气息的大堂尽显繁华让人流连忘返,建筑顶端中心设有的金顶塔楼分为两层,分别由科林斯与塔什干柱子装饰,中间安装有时钟,华安新楼于年竣工,竣工后二层被作为华安公司的主要办公地,三至八层则被用作公司副业华安饭店的经营之用,随着这幢金顶大厦的落成,华安合群也迎来了属于它的顶峰时期。

话说,华安合群的保险杂志也是非常有特色,他们的月刊,虽然每期没有一篇文章直接谈保险,但实际上每一篇文章都是为推销保险服务的。首先通过评论当时的文章来营造气氛,再配套文章激发读者需求, 通过提供产品满足需求。例如:评论《恋爱杂谈》激发为子女谋婚假立业乃天下父母之重任,再提供婚嫁立业之保寿产品。

2

民国时期的保险广告

接着,大智带大家看看民国时期的几张保险宣传画(保险广告)

这一幅宣传画上的老年夫妻,坐在餐桌前一边品尝餐食一边品茶。画面通过室内诸多细节的描绘,诸如优雅的花架,精美的壁画,精致的沙发,透亮的大窗户来表达主人生活的安逸和舒适。文字直接扣题:是因为早年投入人寿保险,才有了安逸晚年的美好情景!苏大强的既视感有木有!

这一幅宣传画,以石拱桥为示例图,人生前半程是上坡,可以凭借劳动来生活,后半程是走下坡,劳动挣钱的能力下降,需要依靠保险来过得更好。提醒人们趁年轻早投保为佳。

这一幅宣传画,描绘了一蹒跚学步的孩童,眼前的路弯弯曲曲,远方有学校,有高耸的办公楼、商业楼宇等。欲希望子女们明日入与成功之路,请家长们今日就放下决心投保寿险。

3

文豪与保险

,大智为各位分享一段名人语录:

“保险的意义,只是今天作明天的准备;生时作死时的准备;父母作儿女的准备;儿女幼时作儿女长大时的准备;如此而已。今天预备明天,这是真稳健;生时预备死时,这是真旷达;父母预备儿女,这是真慈爱。能做到这三步的人,才能算作是现代人。”

这段话是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在晚年时候说的。事实上,胡适和保险发生的渊源其实更早。

早在年4月9日,上海《申报》的“人寿保险专刊”第四期便刊出了胡适的一幅题词,堪称中国知名学者向国人推荐人寿保险的一次“先例”。题词如下:

人寿保险含有两种人生常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壮年要做老年的准备,强健时要做疾病时的计划。

第二,“日计不足,岁计有余”,所以微细的金钱,只须有长久的积聚,可以供重大的用度。

无怪乎,胡适对于保险的理解和领悟比较深刻,以至于老年的时候甚至将保险与人生伦理联系起来,发出如上这番感叹。他说:

据说胡适晚年流寓美国时,并未能像在中国时那样,有计划地实施个人保险计划。这导致他一度贫病交加,当心脏病复发入院治疗时,医疗费也成了难题之一。

实际上,他曾想过要在美国参投“医保”,但因其年老多病,被拒之门外。对此,他不无感慨地说过这样的话:“美国资本主义很坏,我这个年纪大了后,我想保险,他们嫌我年纪大,嫌我心脏病……”

后来,还是蒋介石托人办理,才把胡适入院医疗费结清,解了胡适投保不得、捉襟见肘的这场难堪。

当然,胡适不久即离美赴台,在其出任“中研院”院长之后,“医保”问题自然也就不成问题了,由蒋介石*府提供的优厚待遇,足以令其不再有“保险”之忧了。

各位周末愉快,我们下周再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