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买保险之前很多都习惯于上网查一下相关内容,比如怎么配置保险或者看下别人推荐的保险产品具体怎么样,或者找个人咨询下。以前就碰到过一个客户,在投保后告诉多多之前她已经在网上查了N多内容,咨询了近10个人。
不过时间长了,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很多人面对互联网上巨大的信息很容易迷失其中,再加上一些人别有用心的宣传,不少客户同样会被忽悠,今天我们就来讲讲里面的一些常见槽点。
1
客观?公正?中立?
这个是很多保险自媒体喜欢标榜的,但说实话,这个多多真的做不到!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需要满足上面说的条件都需要哪些条件?
首先,这个人必须熟悉全国所有保险公司产品,但这个明显不现实,中国家左右保险产品太多太杂,有些保险公司的产品体系又多又杂,甚至自己公司的人都说不清楚。所以基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熟知所有公司产品,比如我就只能说熟悉市场大部分常见产品,但是对于一个陌生产品,多多完全可以做到快速看出其优缺点在哪儿。
再者如果要做到客观中立公正,要么和所有保险公司毫无利益相关,要么可以同时签约所有保险公司的产品,这同样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大型保险经纪机构多的可以大概签约了家保险公司左右的样子,但同样某些机构可能只能签约十几家保险公司。在保险人员要考销售佣金过日子的前提下,指望完全所谓的客观中立明显不现实。
对于多多来说,一方面所在机构签约保险公司数量在整个市场也是数一数二的,足够满足大部分客户的需求;另一方面,记得以前学习投资时看过一本经典书籍叫做《炒股的智慧》,海外华人陈江挺所著,喜欢投资的同学建议看下这本书的。作者在里面有句话,大致是说“虽然我不能把所有的东西全部告诉你,但我最起码能保证告诉你的都是真话”,这句话一直记忆深刻。所以在平时和客户交流的过程中,虽然不可能把握知道的所有东西全部讲一遍,但是最起码基本做到了不吹捧不糊弄不说假话,真诚面对每一位客户。
所以大家如果看到某保险自媒体过于标榜自己所为的公正客观中立,真的是笑一下就行了。认真,你就输了!
2
到底什么是性价比?
上图是安心财险今年1月被监管的消息,因为偿付能力为-%被银保监监管,要求安心财险增加资本金,停止部分新业务并限制董监高的薪酬水平。
记得前两年有段时间我经常接到某些客户的咨询,询问安心和另外一家公司产品如何?当时来看他们价格明显低于市场同业,而且产品责任看着很丰满,也就是传说中的很具性价比,这个是互联网上很多保险自媒体非常喜欢强调的。
但是当时在查看这两家保险公司资料时,发现这两家公司连续几年投诉率过高,有明显的惜赔以及拖延理赔现象,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意味着公司利润不高,经营承压,不太稳定。并且这两家推出的多为一些短期险种,而短期险种对公司经营稳定性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所以不建议客户选择。
如今另一家保险公司早已被监管,今年1月份安心也没逃脱这个命运。
所以其实性价比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先不说客户每个人对性价比理解不同,对于我们从业人员来说,我常常给团队小伙伴们说,不要简单做个产品对比机,那是随便一个网站就能做的东西。
我们还必须结合产品特点以及背后所承保保险公司去考虑。有的产品所谓性价比是在牺牲了客户体验以及后续理赔来做到的,虽然价格看似低了点,但是后续理赔等各种纠纷屡见不鲜,我以前也专门写文提示过类似风险,可以参考上篇文章警惕某些网红性价比保险的风险,里面的很多纠纷就是某些所谓性价比保险引起的。
这里再说下保险产品利润的分配,一个保险产品的利润肯定是要在股东利益,客户利益和渠道推广费用之间做个调配的。任何一个项目费用的占比过高,都会影响其他方面。比如某些公司品牌溢价过高,出来的产品对客户来说其实就是不大友好,价格高产品责任差。
但对保险公司来说,如果股东利益受损,可能短期是打算赔钱赚吆喝,但是长期保险公司 是不干的。例如一个保险公司产品定价过于激进,并且后期成本控制不好或者投资受损比如利差过高,或者理赔率超出预期,保险公司自然后期在理赔的时间会扣扣索索,大方不起来,特别是对于那些争议案件,保险公司也有可能尽量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这样客户利益自然是受损的。
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也是不少见,比如XX财险曾经为米缸金融的P2P推出履约保证险(履约保证险是指保险公司向履约保证保险的受益人(即投资人)承诺,如果投保人(即债务人,这里专指借款人)不按照合同约定或法律的规定履行义务,则由该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的一种保险,在P2P行业一般值为债权提供保障),后来随着P2P行业大面积逾期,米缸金融指责XX财险迟迟不予理赔,并在官方微博发布了《关于XX财险阻碍理赔工作正常开展的情况公告函》,称平台个别标的逾期时间较长,XX财产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安心财险”)迟迟不予理赔。
这里不评价双方对错,但是有时间我们不能一味的去看所谓的性价比,还需要综合考虑产品特点和公司风格。
3
线上保险?线下保险?
在某些保险自媒体的口中,线下保险简直就是高价产品责任差的代名词,上面这个就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说法。但是我们成年人的世界,哪有那么多非黑即白?踩这个捧那个,更多是屁股坐的位置不同罢了。对于自己不能销售的就一味去抹黑,这也算是常见套路了,比如互联网保险早期不能销售年金类产品,现在大家经常看到的那些保险自媒体一个比一个踩得狠,现在却是一个比一个卖的香...
线上线下更多的是渠道的不同,有时间本质上来说并没太大区别,没有必要强行去分个高下!线上产品就一定更具性价比,线下产品就一定责任差?这倒未必,线下保险销售保险公司需要支付各种营销费用,难道线上营销不需要费用,各种渠道费,广告费照样一个不能少!比如之前就多次有保险机构找过我推广某产品,按篇收费那种...甚至如果某些销售渠道足够强势,渠道费用你们可以自行想象...
还有很多保险公司产品其实是同时线上线下销售,某些公司线下销售的还能多些附加服务,比如某公司重疾险,线下渠道销售的提供住院费用垫付功能,但是线上版本就没有,甚至有的保险公司提供在外患病紧急医疗转运服务,客户如果在外突患疾病,完全可以要求保险公司把自己转运回常居地。还有些线下产品也颇具竞争力,但是因为没有在线上大规模推广,知者甚少。
而且有时间线上产品对某些身体健康状况比较复杂的客户可能不大适用,需要转线下进行核保。多多就遇到过不少类似客户咨询,说自己被某些线上产品拒保或者被告知他们体况什么产品都投不了,但 转换一下照样正常承保。
所以没有必要人为把线上保险和线下保险对立起来,不能因为自己无法销售就去恶意诋毁,最终还是要落到客户的实际需求来。
另外购买线上保险,如果这个保险平台有人可以负责咨询, 去咨询一下,特别是在购买某些长期险种之前,看看他的态度以及专业能力,如果对你爱理不理或者答非所问,那么就要小心了,这种情况下万一后期出现理赔纠纷,大概率也是没人管的。
最近同事就帮某保险平台的一个客户做了次协助理赔,该客户所投保平台是没有人负责客户服务的,所以当保险公司拒赔的时间平台也是爱莫能助,幸好同事 成功帮客户把理赔金给申请下来了。
4疯狂的保险评测!
在互联网的滤镜下人人都是保险专家,所以各种专家的保险评测满天飞,的确有不少高质量的产品评测,但标题*滥竽充数以及各种奇葩的保险评测也不少,我们可以举例看下。
在上面这个学霸的文章里,开创性的创造了一种新的保险评测方法,评测未来还没有出现的产品,但是产品没有出现他们评测什么呢?
可以评测这些产品的前身啊!比如虽然的要评测妈咪保贝,但实际上可以评测妈咪保贝啊;虽然说得是康惠保3.0,但没有的话也可以评测康惠保2.0啊,诸如此类,虽然这些产品可能到现在都没有出现过,但也算是保险评测史的创举...
还有些保险评测为了引人眼球,真的是费尽心思,鸡蛋挑骨头。有个号称每天“每天扒一个保险产品的坑,要么买对,要么劝退。”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