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老矣”,这句话最初来源于古代故事《廉颇蔺相如》中的一句话:“用廉颇之才,攻冶而保险;用蔺相如之才,守城而不失”,意为用廉颇的才能征战敌军,用蔺相如的才能守城不失。随着时间的推移,“廉颇老矣”逐渐演变成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已经年迈,但仍保留优秀的品质和才华。但是,“廉颇老矣”究竟是褒义还是贬义?或许需要更多的事例来说明。
先说褒义的一面。诸如王国维、李约瑟、陈寅恪等学者都被人们视为“廉颇老矣”的代表人物。这些人在学术领域中建树了不朽的功勋,他们的思想和精神为后人做出了重要的引领和指引。他们深深地烙印在人们心中,成为了人们志在追求的目标。而这一切,正是由于他们在年轻时的苦学和勤奋,以及老年时的不懈追求和坚守所成就的。因此,“廉颇老矣”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岁月的洗礼中不仅没有磨灭其才华,反而一步步走向更加杰出的境界,是一种褒义的赞美。
然而贬义的一面也不容忽视。曾经的田径运动名将苏炳添,在年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在男子百米比赛中获得第四名。当时,一些网友曾经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苏炳添老矣了,不能再长进了。”这一语言显然是带有贬义的,而且未必合情合理。苏炳添当时26岁,在田径运动员的年龄范围内算是处于巅峰期,远没有到被判定为“老矣”的年纪。这种贬义用法天然导向了一个人的衰老会让他的身体机能和才华一起下降,似乎人们只能表彰年轻有为者,而忽视老有所为者所付出的努力和成果。
可以看出,褒贬不一的“廉颇老矣”成语,常常会受到人们对于年龄和才华的不同看法,以及语言惯用方式的影响。然而,我们应该明确:人的才华和成就本质上并不是由年龄所限制的,人们都有可能在年长的时候绽放出耀眼的光彩。诸如政治家谭盾、艺术家张大千、国学大师郑振铎等人,都是晚年成就斐然的例子,他们的岁月流逝并未磨灭其为民族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因此,我们不应该局限于表彰年轻人的成就,而应该尊重和赞美每一个在不同阶段都发挥出优秀才华的人,让“廉颇老矣”成为一种褒义的标志,体现尊重年龄、推崇才华的价值观。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