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上保险 >> 上保险优势 >> 正文 >> 正文

保险思想是如何诞生的

来源:上保险 时间:2022/10/18

人类文明史是一部人类社会与自然灾害抗争、对风险进行管理的历史。从洪荒时代走来,人类防灾避祸、和衷共济,保险思想孕育而生。

大约在公元前年,一群居住在尼罗河三角洲的埃及石匠为了抵御暴雨、山洪等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组成了一个互助组织,他们在一张莎草纸上签订了协议——当一人遇难,共同分担损失,用大家所缴会费支付会员死亡后的丧葬费用。

年,一支法国考古队在伊朗古城苏萨遗址挖掘出一根高2.5米、周长1.5米的玄武岩石柱,石柱上刻着密密麻麻的楔形文字。经考证,这是一部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颁布的法典,共条,其中规定:货主雇商队海上贸易,雇主与商队利润平分;如果商队不归,或归来无货无利,货主将接收商队人员财产,甚至可将商队人员的妻小据为奴隶;商队货物遭遇海盗,经当事人宣誓无纵容或过失情节,可免除当事人责任。这是我们迄今为止所见到的有关海上保险思想萌芽的最早记载。

腓尼基人是古代世界最 的航海家和商人,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腓尼基城邦的繁荣时期。不过那时腓尼基人驾驭的船舶构造简单,抵御风浪能力差,遇到大风大浪,常需抛弃船上货物,减轻重量,以避免船舶沉没。为了使抛弃货物的损失得到合理补偿,其损失由全体受益者共同承担。当时地中海沿岸的商人们已尊奉一个原则——我为众人,众人为我。公元前年,腓尼基人将这一“共同海损”的做法在罗地安商法中予以明确:“凡因减轻船只载重而投弃入海的货物,如为全体利益而损失,须由全体来分担。”

中国古人的灾备思想被视作中国保险思想的萌芽。据先秦古籍《逸周书》记载,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开国君王大禹曾告诫:“小人无兼年之食,遇天饥,妻子非其有也。大夫无兼年之食,遇天饥,臣妾舆马非其有也。国无兼年之食,遇天饥,百姓非其有也。戒之哉!弗思弗行,至无日矣。”意思是说,平民百姓没有够吃两年的粮,遇上饥荒,妻子、儿女就不属他所有了;大夫没有够吃两年的粮,遇上饥荒,奴隶侍妾以及车马就不属他所有了;国家没有够吃两年的粮,遇上饥荒,百姓就不属它所有了。警惕啊,不思考不实行,灾祸临头就不远了。

《逸周书》还记载,周文王临终前向太子传授了治国理财之道:“天有四殃,水旱饥荒,其至无时,非务积聚,何以备之?”意为天有四种灾祸:水灾、旱灾、饥年、荒年。灾祸的到来没有固定时间。如果不从事积蓄,用什么来防备它?

汉宣帝时创办了官办的仓储制度“常平仓”,采用谷贱时购进、谷贵时售出的方法,以此来平抑物价,安定民生。常平仓之粮出于官。隋文帝则推进以地方劝募为主的“义仓”制,课征富者之积谷,于灾荒时开仓放于贫民之手。义仓之粮出于民,由*府强制征收,代为管理,乡民普遍加入,有点强制保险的意味。陕西大荔县的丰图义仓始建于清光绪八年(),东阁大学士闫敬铭鉴于常平仓种种弊端,倡议废止常平仓,改官仓为民仓,修建丰图义仓。该粮仓曾被慈禧御批为“ 粮仓”,现保存完整,仍用于储粮,是当地重要的储粮仓库。宋代朱熹则力倡“社仓”制,即由参加者按其财产多少,凑出粟来存仓,或者以共同责任借官米为本,如遇灾荒,仍贷给饥民以度饥荒。宋代还建有专门赡养老幼贫病的“广惠仓”。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