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后,对于所有考生来说,最重要的事无疑就是志愿的填报了。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比高考本身还要重要,所以才有考得好不如选得好的说法。
这些年来,高考填报志愿也成了一门生意,不少机构纷纷开展此项义务,收费还不便宜,一般几千起步,收费数万也毫不稀奇。
几乎所有的机构都标榜自己非常专业,完全不会浪费学生的考分,会给学生最优化的选择。这种说法是否可信呢?
一位常年带毕业班的老师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家长不想费事,且不差钱,学生自己也无所谓,那么选择机构填报志愿也是可行的,无非是花钱买服务罢了。高考志愿填报本质上就是一种数据筛选。那些机构的志愿填报专员无非是手里的数据更充分一点,经验更丰富一点而已。
机构收费填报志愿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对考生的专业情况考虑不多,更多的是在追求更高等级的高校,也就是所谓的不浪费分数。当然其中也有滥竽充数之辈。
这位教师认为,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里本身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机构填报志愿失误最多就是犯错,退钱了事,但对学生来说,这个损失根本承受不起。
最好还是考生自己查询资料,来填报志愿。通常情况下,学校发的那两本志愿填报的书就已经包含填报志愿的所有信息,只要考生注意几个小问题即可。l大方向先要定下来
在学生填报志愿之前,无论学生的考分如何,几个大方向必须先定下来,不然从这么多学校,这么多专业去大海捞针,必然会头晕眼花,无所适从。
首先是去哪里上大学,考虑本地的院校还是外省的院校?如果是外省,倾向于哪几个省份?这是大前提,定下来后,基本上要了解的高校就不多了。
其次是大致的专业,也就是哪些专业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不然每个大学这么多专业,都要研究,这个工作量不但太大,也毫无必要。
最后是考虑清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来准备考研还是出国发展又或者是直接考公上岸?这几点清楚了,大致的范围就圈定了,接下来无非就是选择而已。l学校和专业哪个更重要
学校和专业哪一个更重要?这个问题一直在争论不休,即使到了今天,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更多的是因人而异。
如果考分足够高,那无需选择,直接填报最好的高校就行,考分较低的也没这个烦恼,基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比较困难的是那些卡在和之间的学生,或者是卡在和普通高校之间的考生,他们确实容易患得患失,犹豫不决。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个比较简单的办法。如果未来准备考研,那么学校更重要,毕竟有些地方会参考第一学历,如果决定走专业道路,那么毫无疑问专业的重要性要高于学校。l严防退档和滑档
填报志愿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要看分数,要看一分一段表的排位。将目标学校前两年的录取分数换算成当年的排位,对比一下结果就很清楚了。
比如,复旦大学某专业在某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分,换算成当年的排位是,那么查询一下学生今年的排位,做一下对比就能很清楚地知道能否会被录取。
尤其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退档或者滑档,所谓退档是指学生的档案被目标学校调走,但没有被最终录取而导致档案被退回。滑档则是学生档案没有被任何高校调档。
造成退档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学生没有选择服从调剂。很多学生担心被调剂到极端冷门或者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专业,所以拒绝调剂。
然而退档的风险实在太大,一旦补录不成功,今年的高考就等于白忙了。而事实上补录无论是院校还是专业都相当拉跨,补录很难有好的结果。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有一个简单直接的办法,那就是在专业的选择上也要有冲、稳、保的配置,好的专业可以冲一下,稳的专业大概率保证录取,保底的专业必须非常稳妥。
即使这样,依然要选择服从调剂。原因很简单。保底的专业已经%能够保证录取,(通常情况下考生这个保底的专业排位要高于往年名以上)。
既然保底专业已经非常稳妥了,那么选择服从调剂本质上已经意义不大了,更多的而是给自己再加一层保险系数,以防止退档的情况。
至于滑档,则是过于追求极限,学校和专业的填报都选择冲,而缺乏稳和保这两个选择,这样激进的志愿填报方式完全不提倡,风险实在太大了。写在最后:
高考志愿填报本质上并不复杂,整个填报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缩小选择范围的过程。确定了报考的省份和专业,大致框架就已经定了。
然后根据自己的排位(不看分数),对比前两年目标学校或者专业的排位,基本结果也就已经出来了。
只要本着冲、稳、保三个原则,把学校和专业的档次拉开,高考填报专业其实并不复杂,至少所有的高考生做做功课,完全可以应付自如。
唯一要注意的是,近几年文科的录取分数逐年上升。比如去年复旦大学在上海的综评入围分数居然高达分,而一年前这个分数是分,上涨幅度惊人。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事项就是不要怕浪费分数,追求所谓的压线进,这是极端危险的事,非常容易造成滑档。
填报志愿的目的是希望能进心仪的高校和专业,至于是压线进还是提高5分进,这重要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