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上保险 >> 上保险资源 >> 正文 >> 正文

对冲和跨时间分配资源,你真的理解保险的意

来源:上保险 时间:2025/3/28
前言

人生如戏。

“最好的戏剧,也不过是人生的缩影。”

“进攻赢得胜利,防守赢得冠军”,这是来自英格兰足球名宿弗格森爵士的经典名言。

NBA也如此:进攻赢得季后赛,防守赢得总冠军”。

在大型杯赛中尤其如此,容错率极低。

全部力量拿来防守,没有办法得分,赢不了比赛。全力进攻,没能守住分数,最后也是出局。

假如一部分力量攻击,一部分力量防守。平衡好攻防和衔接,只要你的得分比对手高,你就能赢得比赛。

进攻和防守,两种不同的、完全相反方式,同时使用,两边都使劲。进攻拿分,防守则可以降低失分的风险。

如此一来,才不会在发生意外时(被对手拿分),之前的努力全毁于一旦。

你看,进攻和防守各有优缺点,只有攻守平衡才能笑到最后。

一、风险对冲你没猜错,这就是“对冲”。简单点说,对冲就是担心自己对行情的判断出错而出现巨大亏损,在行情相关的反方向同时进行交易。这样无论自己的判断对还是错,一边亏损的同时,反向的另一边一定是盈利,这样减小了风险和可能的损失,同时也减少了判断正确时的收益,但规避了血本无归的极端情况。风险对冲其实就是付出了一部分潜在收益,换来了对风险的规避。而掌握好杠杆,就有可能无论如何都会盈利。二、保险的对冲功能

在资产风险管理策略中,保险是其中的一种风险对冲工具。

保险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意义,但保险始终是离不开风险的。因为风险的存在和规避风险的需求,才产生了保险这个工具,保险就是为了应对风险而做出的一种预防性安排。

保险虽然是应对风险的方法,但体现的手段是财务的安排,管理的是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所以保险也是一种金融资产风险管理方法。

那么,用保险来对冲风险,不就是风险发生之后赔钱吗?

足球场上还有一句很著名的话: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只要赚够足够的钱,是不是可以不需要保险这个对冲的工具了呢?把买保险的钱拿去投资,一样会赚到钱,如果没有发生风险,岂不是省下了保费?

是的,有钱确实是可以买到很多服务,非常多的服务。

三、风险的背后是什么

但是,不同的风险,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

我们面临着的风险无非是两大类,一是人身风险,比如疾病、意外、身故等等;另外就是财务风险,比如可能面临大额支出,或者财产损失、财产继承等等。

但这些风险带来的影响,可是千差万别的。

假设不幸罹患重疾,面临的不仅仅是巨额的医疗费用,可能还有康复/照护费用、可能因重疾导致好几年无法工作,失去收入来源的风险。

再比如身故。人都挂了,赔钱还有什么用呢?当然有的,人挂了,可是抚养孩子赡养老人的责任还在,谁来帮你?

有钱不是可以了吗?有足够的钱,足以应付这些人身风险和财务风险,是不是就可以了?

相信我,当你真正地实现了财务自由,你还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子女继承、财富延续.....

除了保险,你还需要更多的风险管理工具。

所以,保险公司除了有医疗险之外,还有重疾险、意外险、寿险、年金险。

医疗险是报销型,治病花多少它就按比例报销多少;而重疾险是给付型,符合理赔标准就直接赔付一大笔钱,保障在重疾之后,失去收入来源而造成生活质量的下降;意外险是规避意外发生造成的家庭经济收入损失;寿险、年金险抵御通胀和长寿风险,同时保证你的钱给到你指定想给的人,给多少、通过什么方式给,都可以自由定制......

保险对冲风险真正的意义,不在于简单粗暴地赔钱,而是提供了一个风险解决方案。

对冲实际上并不是我们认为的“对赌”,也不是简单的“零和游戏”,对冲是为降低风险,多方均可从中获利或达到目的;对赌只为自己获利或达到目的;零和游戏则是双方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总成绩永远为零。

对冲是可以实现双方或多方有利的。消费者希望能够得到保障,转移风险;保险公司希望多收保费,投资获取更多的利润;ZF也希望商业保险能承担一部分的医疗、健康、养老压力,维持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

四、跨时间分配资源

保险还具备第二个功能叫“跨时间分配资源”。

跨时间分配资源,意思就是把资源分配到未来(分配到过去,已经不可能),或者是未来的资源,现在先拿来使用。而这里所指的“资源”,就是你的资金。也就是说,让你现在的钱,在未来发挥作用,或者是未来的钱,先拿来现在使用。

比如我们把钱存入银行,是把现在的钱放在未来使用。贷款买房买车,就是把未来的钱现在就使用,将来分期偿还。

保险最初是一种风险制度或者说是一种财务补偿机制,相当于一个风险交易所,通过提前防御或者向大家收取保费的方式来分散风险。

那么对协议约定的双方(承保人和投保人)来说,保险相当于一个对赌协议,承保人赌不会发生风险,这笔保费就归他,投保人则赌假设发生了风险,对方要弥补损失。

但如果承保人判断风险发生的概率较高,他可能不会跟你赌,因为一旦需要赔付的人太多,保费就会亏个血本无归;或者他会把保费提高到足以覆盖自己的亏损风险。

就像传统的终身寿险,要设计这种绝对赔付的产品,保费必定非常高,相对于医疗险意外险重疾险等,杠杆作用较低。

这个阶段,保险的主要功能都还是对冲风险。

对冲风险,是不知道风险会不会发生,交少量的保费,提前做一个防范,一旦风险发生,保险公司会赔付一笔大的赔偿。

当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投资来获取盈利时,就不会再担心风险发生概率太高会导致亏本,那么就可以把自己的业务从原来的仅限于对赌小概率的风险,延伸到承保大概率的风险了。

这时候更像是集资,而不再仅限于对赌。通过收取保费,向投保人集资,保险公司拿着这笔钱去投资,同时承诺在一定期限之后,或者某些风险发生时,给投保人更高的补偿或赔付。

而对投保人来说,也是有利的。一是可能不需要提高保费就可以获得保障;二是不确定的风险可以保障,连确定性的风险概率更大的人生难题,也可以获得保障。比如抵御通胀的储蓄、子女教育、养老这些确定的难题,也可以借助保险的力量去提前安排了。

另外,保险公司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就需要获取更多保费,投资更多的项目。就会从投资中的收益拿出来和投保人分红。以前,你只是把现在的钱存到未来去用,现在你还有可能获得保险公司的分红,从中获益。

如果我们把时间拉长,来看我们一生当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风险?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提前考虑,提前安排。那么,我们所追求的就不仅仅是风险对冲(解决发生风险的损失),而更多的是资源的最优配置(解决资源/资金的分配问题)。也就是,我们不仅仅需要“保本”,还需要资源(资金)的“增值”和“获利”。

当我们使用保险工具来对冲风险时,我们是被动的,风险并不由我们控制;当我们跳出这个思维的束缚,把现在的钱安排好,到未来去发挥作用,这时候,我们掌握着风险管理的主动权。

“活在当下”当然没有问题。

当我们有余力,有闲钱时,用长期规划的视野去思考,从人的整个生命周期去跨时间分配资源,可以从容应对人生各个阶段的风险,“未来可期”就不是一句空话。

五、案例说明我们用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1.重疾险的对冲功能

当你觉得自己身体健康的时候,是配置保险的最佳时机,它可以帮助你规避未来的风险。

只需要每年付出一些保费的“代价”。

以重疾险为例,假设50万保额保终身,每年保费元,交20年。没买这份重疾险发生重疾,自付治疗费、康复费、收入损失费,假设差不多也是50万没发生重疾,没有任何损失买了这份重疾险发生重疾,赔50万没发生重疾,总共损失10万保费买了保险,你可能不会因为每年多支出元的保费,倾家荡产。没买保险,你可能会因为每年省下保费,发生了重疾,拖累家庭。保险就是利用“保费”跟“风险”之间的对冲,来实现保障的功能,达到保全家庭经济的效果。没买保险的人,其实是在“对赌”,只是在“平安无事”和“重疾风险”中,他“梭哈”了,他把筹码全押在了“平安无事”上。如果幸运没事,那倒还好,万一真的生病了呢?有对冲思维的人,就会利用“保险”来规避和减缓这样的损失。

2.寿险的对冲功能

在人的一生当中,和寿命有关的风险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英年早逝”的风险,也就是身故风险,会导致一个家庭的收入出现缺口,家庭其他成员未来的正常生活无法得到保证。

另一个则是长寿的风险,人的积蓄将会在老年时被用光,影响晚年的生存质量。

保险作为一种风险转移工具,分别有对应的保险产品来帮助投保人实现上述两种风险的转移。

身故风险用“寿险”来转移。定期寿险保障了被保人在保障期内身故而导致的家庭收入中断,保单的受益人会获得一大笔赔偿,来弥补被保人身故而给家庭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

长寿风险用“年金”来转移。无论被保人寿命多长,活多久,现金流伴随终身的年金险都会按期(每年或每月)为他派发约定好的生存金,无需担心老年后积蓄花光的情况。购买养老年金,主要是为了在退休之后可以获得连续不断的收入(现金流),来确保我们一直有钱花。

比如说30岁的男性,年收入10万,60岁退休。为了方便计算,我们不考虑通货膨胀和收入变化。

从30岁~60岁,还有30年时间,每年赚取10万元,总共万元。在30年时间里身故,那么每年10万的收入就会中断。假设我们把身故风险换算成金额的话,就是0~万。

不考虑其他负债,假设现在购买一份万额度的定期寿险(寿险投保保额限年收入20倍),保至60岁,交至60岁,年交保费为元,总保费6.5万+。

那其实就是用每年3K+的代价,去对冲60岁前的身故风险,规避身故带来的未来家庭经济收入中断所造成的影响。

当然,也可以选择保费更低的减额定期寿险。这就是我们付出了一部分收入,却换来了风险的转移。

一直到这里,保险还停留在风险对冲的功能阶段,那么,如何去实现跨时间分配资源呢?

3.跨时间分配资源的实现

跨时间分配资源的核心是“确定”,提前安排、提前管理风险和确定性的人生难题。

仍以上面的定期寿险为例:

从30岁开始,在接下来的30年的时间里,还能赚取30×10=万元的收入。

但在这30年的赚钱周期中有身故的风险。假设不幸在第2年挂了,那么只赚到10万元的收入,假设在第10年后的挂了,只赚到了万,离最初预期的万还有万的差距。

购买了那份定期寿险,保额万,年交保费需要元,总保费6.5万+。

如果这30年一帆风顺,平安无事,最终的收入损失了×30=元,依然可以赚到.3万(万-)的收入。

如果不幸第2年挂了,依然会有将近.8万的收入(补偿),如果在第10年后挂了,会有近万的收入(补偿)。

那么,本来可以获得的收入是0~万,在购买保险的情况下,30年的总收入变成了万~万,在身故风险的伴随下,至少确定了万的收入。

如果我们以养老年金为例,可能就更好理解了。

还是假设30岁的年龄,购买一份养老年金,年交5万,交10年,约定60岁开始领取,每年领取元,保证领取20年,活到老领到老。

60岁开始领取是投保时约定的,每年可以领取元是确定的;保证领取20年,即.4万,也是确定的;即便在保证领取期间身故,剩余还没领取的那部分的生存金也会确定地转入受益人账户;活到老领到老,一直有钱花也是确定的。

这就是提前安排、提前管理了长寿风险和确定性的养老难题;这就是跨时间分配资源,让自己的钱,在未来发挥转移长寿风险和安心养老的作用。这就不仅是“保本”了,资金的增值和获利才能让我们可以实现“保证领取20年”、“活到老领到老”。六、写在最后

对冲风险,主要防止概率性突发风险,如疾病、意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冲击;跨时间资源分配,则是利用保险杠杆作用,把今天的钱预备给未来确定会发生的事件,如教育、婚嫁、养老、身故等,提前规划好未来的路。

这两个大功能并不是保险独有的,但相比其他工具,保险更简单,效果也不错,是最适合我们普通老百姓的风险管理工具。

如果你现在还只是专注于赚钱和各种投资计划,也请你回头看看,面临风险防范好了吗?Ps:买保险,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要轻易买保险,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经济条件、生活习惯等等,通过对不同产品的横向、纵向比较,从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保险。注:文中配图均来源于网络,与文章内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