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连天的抗战岁月,*浦江畔迅速组建起一支金融纵队,坊间称之为“保险界十三太保”,于枪林弹雨的危局中开展战时保险业务,以特殊的职业奉献而效命疆场。“十三太保”中的保险精英,有的是中共地下*员,有的是爱国民主人士,有的是初出茅庐的有志青年,他们临危不惧,众志成城,用满腔热血谱写出令人荡气回肠的金融史诗。
战局进入年,“孤岛”安全形势日趋恶化。日伪特务机关在上海无时无刻不制造恐怖事件,暗杀抗日进步人士。*组织从长期抗战的策略出发,开始有计划地安排转移在群众团体抗日救亡活动中抛头露面的*员。恰在此时,重庆方面为增强战时大后方经济实力,充实抗战资源,组织动员沿海厂矿企业大迁徙,史称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诸如章华毛纺织厂、大中华火柴公司、久大盐业公司等 华商企业纷纷加入内迁建厂行列。
“天不怕,地不怕,只怕热水瓶(指炸弹)倒下”,市井百姓当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日寇为彻底摧垮中国民众的抗战信心,变本加厉开展经济封锁,空袭破坏频率愈发丧心病狂,一些大后方的重要街区、厂房机器设备等成为固定轰炸目标。工商企业主心有余悸,徘徊观望,不敢继续内迁和开工生产,一时间人心惶惶。
为此,适应特殊需要而开办的“战时运输兵险”“战时陆地兵险”被摆上了议事日程。然而,流动的运输标的可以分散规避,固定的厂房仓库则被动挨炸无处躲藏,防不胜防,因风险概率超乎想象,外资保险公司均不愿接受分保。经过一番筹划,这个打破国际保险规则的“民族自主品牌”创新险种呱呱坠地,以转运期间的水陆运输兵险为限,分水路、公路、铁路以及航空运输四种,专门承保对抗战及民生性命攸关的大后方工厂设备及战略物资。
“保护神”既定,谁当“急先锋”?开拔前线的精英团队的选聘工作,得到中共上海地下*领导的保险业业余联谊会(简称“保联”)的鼎立支持。经过两星期面试,13位 人才脱颖而出,经请示上级*组织允准,已是中共地下*员的程恩树、林震峰如愿入选,暂别申城转移到大后方工作。
让我们记住这13位保险业壮士的名字:程恩树、林震峰、张仲良、包玉刚、唐雄俊、茅子嘉、沈雍康、周志斌、胡肇忠、沈尔元、徐曾渭、赵镇圭、童肇麟。
年10月,保险精英抱着“一切为了祖国”的信念,搭乘当时 通航海外的怡和轮船公司之“裕生轮”,绕过日寇占领区,辗转香港、越南,历经艰辛,由滇越铁路抵昆明。经实地勘察认真研究,审慎核定条款办法,短期筹备后即分派至成都、昆明、贵阳、桂林、西安等城市,充当“金牌培训师”,负责为当地保险业务人员“授业解惑”。同年12月,“战时陆地兵险”在重庆首开先河,随之在大后方全面铺开。
申新四厂、申新五厂属 的荣氏家族企业,由汉口内迁宝鸡,主要生产*用被服。年8月遭36架敌机轮番轰炸,多包棉花、70多台织布机等完全炸毁,车间、机房已成断瓦残垣,损失惨重。经保险部门实地勘察严格审验,立即理赔30多万元。由于赔付及时,工厂只停工了一星期,便快速恢复生产。
“战时运输兵险”“战时陆地兵险”的推出,颇具开创意义,营造出超越“保险”以外的社会稳定效应,保存了中国抗战的经济力量,极大鼓舞了国人斗志。(*沂海)
本文来源:新民晚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649.html